文运和国运息息相连

2024-02-27 20:52 分类:凯时登录官方网站 来源:admin

  相容性志散射凯时登录官方网站热电子晶体管互相连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可以说,文运与国运息息相连,我们要坚定文化发展方向,拓展理论创新空间,以更深刻的历史洞见,推动实现文运兴盛、国运强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文化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运是“气”,国运是“象”;文化是底蕴,是母体,国运代表国家态势和未来,文运深厚才能气象万千。文运有力推动和成就国运;国运充分体现和彰显文运。二者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讲,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需要是否会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文运是一个民族与世界交往中提炼生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精神内核、哲学命题和文化产品,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走向提出理论主张,指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国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象征,内在包含了自己的精神价值、制度创新和文化软实力。

  文运关乎国运,体现了文化对社会和民众的独特影响。黑格尔指出,每个世代对科学和对精神方面的创造所产出的成绩,都是全部过去的世代所积累起来的遗产——一个神圣的庙宇。接受这份遗产,同时就是掌握这份遗产,它就构成了每个下一代的灵魂。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文运的灯塔。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哲学,是国运兴衰的精神动力。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后,创造了巨大的资本主义文明。但资本主义文运的主流是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在精神上的体现。资产阶级文化气质禀赋的狭隘自私性,又进一步在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表现出单边主义、排他主义、霸权主义,长此以往必将把世界文明中少数人与多数人,少数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对立带入“死胡同”。工业化和私有制是并生关系又是排斥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的那样,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国运彰显文运。中国五千年文明自尧舜禹、先秦汉武至今文运昌盛是主流,其间也有波折和低谷。中国文化发展韧性很强,既有其优长,也有其短板。中国在没有外来入侵的时空里保持了经济运行和文化制度相融自洽。尧舜禹时代联盟与禅让的早期民主政治,治理黄河开凿大运河的英勇斗争精神,玄奘取经鉴真东渡的吸收外来交流互鉴胸襟,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外交理念等等,都体现了中国多民族融合统一共同发展的政治和文化的价值取向。

  近代战争以来我们落后了,使民族蒙难、国家蒙羞、文明蒙尘。检视文运和国运的短板,梁启超在《新民说》中从器物层面讲了一个例子:泰西某说部,载有西人初航中国者,闻罗盘针之术之传自中国也,又闻中国两千年前即有之也——登岸后不遑他事,先入市购一具,乃问其所谓最新式者,与历史读本中传入之罗盘图,无累黍之异,其人乃废然而返。可以归结为封建制度、伦理科技等文运的衰落在西方技术和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狂飙下屡屡败下阵来。

  一战后爆发“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它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和文化统一战线。

  今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支撑着强盛的文运和国运。新时代文运指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建设,国运指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运和国运相互连通,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可谓是成就文运国运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要把握文运和国运的辩证统一、有机发展的关系,自觉推动文运兴盛,国运强盛。

  “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是连接文运和国运的实践论。一要在主体性上更加重视个性和丰富性,丰富的个性正在重塑共性,以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要条件。同时每个个体人格的完善和认知水平是不断教育和实践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

  二要在实践上更加重视包容性和多样性,多样性正在突破单一性。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小众群体、小众消费、小众社团会越来越多。小众的需要更加带动生产和消费。要更加注重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的网状结构和小众意愿。这些往往是社会有机体生长的萌芽,也可能是创新创造的土壤。

  三要在价值体系上更加重视基础性和变革性,核心价值引领多元共生。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一步强化和潜移默化,发挥好主流价值观的道德稳定器的作用。同时对于一些领域的价值认识上要具备更宽广的视野,比如对服务业的认知,要改变线性和狭隘性的衡量尺度。如在智能化老龄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人的劳动和交往则更加具有超越技术的真实与珍贵,它体现的是精神而不是“0和1”。要力求在数字化的同时克服数据主义。人力将从廉价概念中取消,与美、尊严和创造力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工业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性结合在一起。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引领文运和国运发展的价值论,将进一步形成人类哲学的转向,或者说从少数人的哲学到实践哲学到真正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转变。

  总之,文运与国运息息相连。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文化使命,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文运国运繁荣昌盛,为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中国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